编者按:九月份,我们给同学们安排了一项实践调查,要求至少选择两名长辈,以谈心方式,了解他们童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成长故事,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那个年代的家庭条件、庄临周边环境、个人生活感受; ⊙深入了解童年最难忘,或触动、影响最深的故事,留意长辈分享时的眼神、 内心情感变化; ⊙有没有上过学及为什么、当时对上学重要性的认识、现在回想时的感受、 现在如何看待自己子女上学。 根据谈心内容,做好记录,拟定一份调查报告,表达个人思考与感悟。以下来自四川凉山马海石立同学的分享。
No1:
①调查对象:阿妈,年龄:84岁,家有3子2女(均己成家)
②当时家庭条件,周围环境:儿时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且家中又是地主,所以生活条件较好,食物来源较稳定。
周围环境:当时还有奴隶(嘎西)
③童年难忘事:父母亲还在时,她经常与父亲学习彝文字(丝惹布马:当时家庭较为富有的人,才具有学习知识的机会与条件)。父亲很有耐心,总是细心地指导她的发音与文字的认写。现在回想很怀念那段时光,但是父亲在她20多岁时就去世了.
内心情感变化:喜悦(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很兴奋,笑了)→怀念(随着讲述,说话语气变得比较沉稳)→怀念(交谈完时依然无法走出,可见她很爱她父亲)④儿时上学(是,否):是。通过父亲的口传心授,学习彝族的文字,并在中年参与了工作(护士)。
⑤如何看待子女现今上学:赞成。因自己儿时也受过教育,所以对于子女的教学也较重视,只是后来家中儿女太多,只有一部份上了学,对于自己的子孙教育更为重视。
⑥对现今时代的看法:时代发展地迅速,子女们有些依然很惦念她,而有些则对她不闻不问,甚至一年都不来几次。她有些感伤地说:“现在人们交流多用手机,自己年纪大,年少时学习彝文,因此交流困难。”
个人思考与感悟:科技具有双面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有弊有益。对于年轻人,它所带来的便利也是无穷的(视频通话,网上购物…)。而对于那些年迈的老人,则成为了他们与时代的代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注重留守老人,让他们心有所牵、老有所依,就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既要顺应时代发展,也要停下来观察父母、爷爷、奶奶的脚步。
No2:
①调查对象:依作,年龄:45岁,家中有3子(单亲母亲)
②当时家庭条件、周围环境:1.吃饭是一问题,处于吃不饱,穿不暖;2.收入来源:依靠种植玉米,土豆;3.使用物物交换,靠粮食去换生活必需品;4.周围环境:四周多为土坯房,房屋墙壁上绘有传统民俗绘画。
③童年难忘事:儿时因经济困难,温饱已经很难了。更别说是吃上糖果(一个月只能吃一次或没有),父亲带她去街上赶集,带着一些养麦面,父亲为她换了什锦糖吃,她开心了一整天。
内心情感变化:欣喜(回忆吃糖时的喜悦)→感伤(欣喜之余夹杂着伤感,悲叹那时生活的艰苦)→欣喜(又回到了喜悦,因为在她心中这是件幸福的事情,还是不要伤感了,并收起了情绪)。
④儿时上学(是,否):没有。当时她的父母认为上学没有用,挣不到钱,还不如在家里干农活,有饭吃。父母不认同上学,便设有读过书,现在想来也很后悔,并说了句:“若我当时上学,应该都考上工作了。”(满脸遗憾)
⑤如何看待子女现今上学:赞同。儿、女应当上学,并表示很赞成,若孩子学习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他,认为读书很重要,一方面是为了弥补自己儿时的遗憾,但更多是为了儿女的前程,让他们生活不再那么艰苦。
⑥对现今时代的看法:国家伟大,当初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如今家国富强,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无私地为他们修筑房屋,还允以经济支持。
个人思考与感悟:从这次谈话中,我感受到了当时她们那一代人其实对学习还是有很大的期许的。但迫于当时社会、经济两方面压力,在理想与现实中还是选择了现实。曾经人们想学却不可,而今,我们身处安世,更应勤奋,刻苦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