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关于童蒙
        童蒙简介
        童蒙文化
        项目介绍
        发展历程
        合作单位
        工作团队
    我要捐赠
        捐赠说明
        捐赠名单
        工作简报
    联系我们

电话:133 4929 8460、0551-62915394 
微信:tongmengcn、公众号:tongmeng69
邮件:tongmengcn@126.com
地址:合肥市黄山路与潜山路交汇处西环中心广场

    助学纪实
难忘的支教岁月
作者:admin | 来源: | 关健词: | 发布时间:2014/6/13 9:29:48  返回上页>>

难忘的支教岁月
刘老师

  转眼间三个月的支教时光已经要接近尾声了,我不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甚至可以说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除了感动感激和尊敬爱戴之外就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感触了,但即使如此,一想到即将结束我的支教生活,离开龙额的山山水水,离开这里的那一张张诚挚的笑脸,那一声声亲切的“刘老师”的问候,心里竟然也露出了一丝丝的失落和留恋。三个月的支教生活,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独立生活的锻炼,更给我带来了社会阅历的丰富、人际交往经验的提高,以及一大批大大小小的朋友——这绝对是我在决定支教之初时没有想到的。
  回想起支教之初,作为河南省首屈一指的重点师范大学中的重点专业的学生,我内心是带着骄傲和一种帮助、支持的心态来这里支教的——由于学分没修够,被迫延迟毕业,而对上个学期无聊的生活感到厌倦的我才想到来支教,以获取教学经验,从而更好的应对我以后的教学生活——但三个月之后,再度回想起当初的心态,不由得一股羞愧之情涌上了心头,蓦然发现,原来这三个月的支教生活,带给我的收获竟要远远大于我给他们带来的。无论从热情的款待、欢迎,还是无私的帮助、教导,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真的,这种帮助和经验无疑会给我今后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这种经验的财富更是无论拿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真心想对大家说上一句:“谢谢大家!”
  然而很是羞愧的是,在如此大的帮助之下,我所带来的远远不够。三个月的支教时间,我一直在努力试图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感染每个孩子,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出学习兴趣,能用更加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学习,从而改变人生轨迹,更好的为社会、为祖国、为家乡贡献力量。然而很显然,我并没能完全达到我的预期目标——尽管有一些学生确实通过我的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四一班有一位女同学,成绩已经从中后等生提升到全班第二的水平),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上课不愿意听讲,而是自己玩自己、说自己的,有一小部分甚至有厌学的情绪。或许真应了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吧……
  有很多人都劝我: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你又有什么能力和时间去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三个月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我有点偏激,但我还是想说:植物会因为它的果实最终是要被吃掉的而去偷工减料的对待本应该给种子的养分吗?不管是什么原因让我成为了一名教师,但只要我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就要为下面几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负责!我必须尽可能的给他们播撒下最优秀的种子,尽管我知道未必每颗种子最后都能成长为一棵大树,但我要保证当有一天有适宜的土壤能够让这颗种子成长的时候,不会因为我提供给他们的种子是坏的而不能顺利成长起来,到那时,因错失机会遗憾的是他们,而导致这一切的真凶却是我,一想到这些,我寝食不安……
  上周末的时候我跟随几个四年级的学生去了上地坪。坐车从龙额到岑沟20分钟,然后就是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这个跋涉不是成语,而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贴切形容那种状态的词语。由于大雨造成山体滑坡,我们走的是他们所说的“公路”不通时所走的路。那是怎样的一条路啊!一路上全是上下山,所谓的路仅仅是山体上几块突出的石头。而且由于大雨刚停,石头滑的很。更要命的是这条路仅仅只能容下一只脚,有的地方甚至连一只脚也容纳不了,侧身仍有感觉半只脚在悬空,左边是山壁右边是悬崖,要休息就只有一脚前一脚后的停一下。然而一路上却并不见孩子们有任何辛苦的神色,一路欢歌笑语,兴致勃勃的寻找着欢乐,一棵野生的杨梅树上几颗酸涩的杨梅就能带来半个小时的欢愉。一路上长达2个小时的路程上不见一个能喝水的地方,可仍然不能阻挡孩子们的欢歌。我实在不忍心将这些照成相片,因为我实在没有这么大的心脏能容许我将反差如此之大的景象永久储存起来。看着这样一群孩子,我不禁在想:“我们真的需要给这么一群孩子带来我们认为的他们缺失的幸福吗?”这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我们来支教究竟是为了给孩子带来什么?”
  昨天晚上无意中打开微信——由于我个人的原因,微信这种随意的交流方式我一直不能适应,因此除非必要,我很少泡在微信上——看到另一个支教老师的支教感悟,内心有了些触动,他的观点我认为是中肯的——这里缺的不是物质的条件,而是一批能够长期扎根的稳定的老师!经常更换的老师带来的是教学活动的断层和不连续——每一次新老师的到来带给孩子的是新的教学方式的适应,好容易适应以后老师走了,新的老师又来了,又是一轮新的适应……长此以往,何谈学习?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里会缺老师?为什么没有长期的老师来这里?
  我一直认为,教育具有连续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教育的发展模式是有差别的。极端的例子上将,比如山村和城市,由于地域的区别,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城市教育更注重深度,由于公共设施的便利,这里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资源,因此教育就偏向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提升,各种兴趣班即使学校不能提供,家长也会愿意他的孩子学上一两门。而山村教育我个人认为则应偏向广度,山村孩子接触生活、自然很多,像城市中不常能见到的山、河流在这里却几乎都快成了交通的阻碍了,因此山村的孩子生活经验丰富,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财富,若能顺势引导,将带来城市孩子所不能比拟的能力,因此彻底丢弃这些盲目强调无趣、艰深的知识无异于端着金饭碗要饭。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教育的地域性特点。这种地域性所带来的教师能力的要求不可能让一个地域外的人直接掌握。比如说城里长大的老师,一般不可能会知道一些山区的自然现象,那么就不可能将之引入课堂,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孩子们在课上接触的全是没什么带入感的“汽车、柏油路、公园”之类的例子,又怎么可能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极端的,在这个用侗语交流远远多于普通话的地方,用普通话去上课的课堂上学生学习进度怎么可能会和城市一样?可是现实中就是一样,因此带来成绩差异,就不是件稀奇的事了吧。那么如何训练出这么一批了解一个地方特点的老师呢?两种方法:外地长期扎根的老师,以及本地土生土长的老师。前者不容易,因为乡土观念浓厚的中国人很少能在待遇相差不大的条件下背井远离。那么后者才是主力,而培养出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来首先一条就是教育出一批有高知识度的本地人,而这,我认为才是我们支教的目的。
  在我上教育学课程时,老师给我的一句话我感慨颇深: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教育者的一句话——而这种改变,可能是好的、积极的改变,让一个在泥淖中挣扎的人进入天堂,也有可能是坏的、灾难性的改变,让一个天使瞬间成为恶魔。或许,仅仅是几个月的相处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的确是短暂和渺小的,但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这却是永恒的。回顾我的支教生活,我不知道我是否对我的学生产生了影响,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但我尽了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努力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学习和究竟该如何学习。我估计是看不到我所带来的结果了,但我希望我的这些努力能在一些孩子心中留下哪怕是一点点印记,我会在千里之外的地方默默为他们祝福的。
  写的有点乱,有点主观和理想化,身为理科生的我并不懂多少修辞和陈述方法,但愿支教团队的老师们和乡村的孩子们能幸福一生!
  仅以此作为我最后一次支教总结。

版权所有 © 2012 童蒙助学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皖ICP备2022000654号-1
Copyright 2012 www.tongmeng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